在数字化时代,红色资源的传承与传播面临着“阅读率低、参与度弱、形式单一”的挑战。如何让历史场景“活”起来,让红色精神真正触达人心?虚拟现实技术与具身认知理论的深度融合,为红色资源阅读提供了创新路径——通过构建“阅读保障-阅读生态-阅读体验优化”的三维体系,实现从“被动接受”到“具身沉浸”的转变,让红色文化在数字空间中焕发新活力。
具身认知:让红色阅读从“平面”走向“立体”
具身认知理论认为,认知不仅是大脑的活动,更是身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。传统红色资源阅读依赖图文展示,难以激发深层情感共鸣;而VR技术通过多感官沉浸与场景还原,让读者在虚拟环境中“亲身”参与历史事件,形成“身体记忆”与“情感共振”。
三大核心路径:构建VR红色阅读新体系
1. 阅读保障:夯实红色阅读的“数字地基”
政策支持与人才保障是VR红色阅读的基础支撑。
政策护航: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《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》等文件,推动VR技术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。
人才赋能:培养兼具VR技术与红色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,推动图书馆员与科技企业、党史部门合作,实现红色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与创新应用。
2. 阅读生态:搭建技术与体验的“转化桥梁”
整合技术、资源、设备、空间等要素,构建红色阅读的数字化实践场景。
技术驱动:运用全景拍摄、3D 建模、交互引擎等技术,将红色遗址、革命文物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资源。
空间创新:打造“VR 红色阅览室”“全景虚拟展厅” 等实体与虚拟结合的阅读空间,读者可通过VR 设备“云游”,实现跨时空的沉浸式学习。
资源活化:挖掘地方特色红色资源,解决传统红色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问题。
当VR技术与具身认知深度融合,红色资源阅读不再是“旁观者的凝视”,而是“参与者的对话”。从历史场景的虚拟重构到情感共鸣的具身构建,从单一政策驱动到多元生态共建,这一创新范式为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框架。